中篇评弹 战无硝烟
从夕阳、黄昏、石库门、布满蛛丝的灰墙、嘎吱作响的楼梯到“秋光泛浊意,银霜蚀青丝”,伴随男主角刘浦生出场,画面在他12年未见的老母亲身上定格……由上海评弹团出品、陈云纪念馆给予学术支持的原创中篇评弹《战·无硝烟》,7月31日晚在天蟾逸夫舞台首演,将上海解放一年间惊心动魄的“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搬上舞台。
双线并进,
隔空与老首长互动
既要诠释好错综复杂的红色金融斗争,又要让表演接地气,编剧团队在深入挖掘史料、编织故事过程中动足脑筋。作品叙事采用了双线并行的方式,一条主线以评弹最擅长的充满烟火气的小人物和市井生活为故事切入口,另一条主线围绕上海市军管会财经接管委员会干部刘浦生展开,揭示了金融之战与普通百姓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编剧胡磊蕾采用了文学顾问徐檬丹的建议——“既出场又不在场”,让当时负责全国财经工作的陈云与刘浦生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这场对话既表明党中央打赢金融战的决心,又给了刘浦生精神的指引和鼓舞。”
“此一仗,休小觑,此一仗,至关重,此一仗,与上海人的生活休戚共,与新中国的前途风雨共,与共产党的形象荣辱共,有进无退,必须成功!”一段慷慨激昂的唱表现出老首长胸有成竹,运筹帷幄的气概。接近尾声处,熟悉的外滩钟声《东方红》化入唱词“月迎黎明东方红”,众角色随即合唱:“喜见那,朝霞烂漫舞长空。”
以小见大,
用好用足“上海元素”
不同与以往很多重大题材的宏观视角,《战·无硝烟》将时间拉回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那一天,走进弄堂里的一户普通人家,看小家庭在大环境下如何挣扎在时代浪潮中,又如何在恢复金融秩序后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为此,编剧精心设计了杨柳青和梦奇奇这样一对夫妻,两人住在石库门,喜欢唱戏,再加上青年演员陆锦花、徐一峰在表演中融入了沪剧、淮剧、上海滑稽等等海派戏曲元素,成为整场演出中的亮点。
其他人物对于“上海元素”的发掘,也进一步提高了作品的可听性。如陶莺芸演唱的《如果没有你》《夜上海》《何日君再来》等经典老歌,以熟悉的旋律钩沉老上海记忆。又如小赖皮、陶三妹、刘家姆妈等人物在灶披间、亭子间的生活片段,鲜活展现了上海解放前后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拘一格,
呼应当代观众审美
《战·无硝烟》汇集上海评弹团老中青三代演员。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青年演员侯骁晟共同担当刘浦生一角。毛新琳、黄海华、姜啸博、周慧、陆嘉玮、朱琳、陆锦花、陶莺芸、徐一峰等中青年演员参与其中。
《战·无硝烟》策划、编剧吴新伯透露,首演舞台尝试使用四椅一花几的样式,而没有采用通常的一桌二椅或者一桌三椅,目的是扩展演员的表演区域,提升演员的表演空间,使舞台更具灵动和美感。
区别于以往的中篇评弹,在保留传统曲艺“一人多角”的基础上,作品打破了“回”与“回”的限制,用多个段落来展现多个场景中的故事,演员根据情节发展上下舞台,不拘泥于传统中篇每一回有固定的演员组合,节奏更明快,也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
在语言上,《战·无硝烟》充分发挥曲艺演员特长,要求用多种不同的方言、口音、语言习惯来塑造人物,展现不同角色的特点。
在音乐上,整个演出保留琵琶三弦甚至单三弦的传统伴奏模式,选择性地加入二胡、笛子、木鱼和小锣等民族乐器,丰富音乐感染力,使唱段更活泼、有层次感。
边演边学,
探寻红色题材的
全新表达路径
《战·无硝烟》讲述的是上海解放一年间发生的社会巨变,从杨柳青、梦奇奇的嬉笑怒骂中,从李梅亭、卢俊生、刘安娜、陶三妹等人的命运沉浮中,讲述建国初期的斗争故事,从刘浦生那样意志坚定、斗志昂扬、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而斗争的共产党人身上挖掘出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馆长黄沂海先生认为,当下,很多国际观察家都把解读中国共产党作为解开中国经济奇迹之谜的“金钥匙”,而《战·无硝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是对红色题材的地域资源与表达路径的一次非常成功的探索。
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在演出结束后谈到:“《战·无硝烟》是上海评弹团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创作的作品。创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创作使我们更深入地学习了党的历史、共和国的历史,加深了对于党和国家的感情,更明白了文艺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就如同唱词中写的那样,‘功过是非民判定,一切为了人民。’我们的创作,也将接受人民的最终检验。”
摄影:祖忠人、李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