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派艺术和芳华越剧团的创始人尹桂芳离别我们二十二周年了。如今 , 虽然时间流逝七千多个日夜 , 但并没有冲淡人们对尹桂芳深深的追思。今天我们推荐傅骏老师于1996年《上海戏剧》的《尹桂芳晚年生活》一文,缅怀一代宗师。
几年前曾为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写过一篇《尹桂芳的青年时期》,现在再写一篇《尹桂芳的晚年生活》。“青年时期”这一篇,主要记叙了她在四十年代中期创造“芳华越剧团”,峥嵘岁月中的艺术业绩。“晚年生活”这一篇,主要描述她在“文化大革命”后,以致残之身,为越剧事业继续奋战,谱写出了一曲生活上的强者之歌。
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在上海市当时演出场子最大,能容纳观众最多的文化广场,隆重举行了“尹桂芳越剧流派演唱会”。
这是-一个不平常的年月。这一年,正是尹桂芳从事越剧工作五十年的纪念年。这一年,也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年。春风拂大地,百花向阳开。越剧艺术从此挣脱“四人帮”的艺术禁锢而走向复兴。尹桂芳也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这也是一场不平常的演出。尹桂芳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残酷迫害,终于积愤成疾,突发中风而半身不遂。经过几年治疗,病情稍有好转,她就坚强地登上了舞台,和广大热爱越剧艺术的观众见面。这正是一场不平常的演出。越剧界的所有著名演员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戚雅仙、吴小楼等等都来参加同台演出和上台祝贺。这是新时期以来第一次越剧群星大汇萃,广大越剧观众第一次见到阔别十多年的自己喜爱的越剧演员重聚舞台,文化广场顿时成为沸腾的热点。
尹桂芳和袁雪芬合唱了《山河恋》中的选段《传信》。这是她们在四十年代十姐妹义演时唱过的一段对唱,是当年越剧姐妹团结反抗旧社会的值得纪念的唱段,现在又成为越剧老姐妹新时期再立新功的开场曲。尹桂芳致残,嗓子不如当年那么柔和婉转了,身段也不能象当年那么运转自如了。但是,尹派的韵味、风采始终环绕在观众的心田深处,尹桂芳的那一股坚强、豪迈、乐观、开朗的澎湃热情征服了全场数以万计的越剧观众。掌声和笑声共鸣,鲜花与热泪齐飞。那晚,有一个身患残疾的妇女摇着轮椅来看戏。她说:尹桂芳身残能上台,难道我就不能带着残疾来看她的戏吗?正是:盛况一时,至今难忘。
“尹桂芳越剧流派演唱会”,恐怕是新时期以来,上海第一个越剧演员的专场演唱会,也是第一个戏曲演员的专场演唱会。这个演唱会是在上海市文化局、浙江省文化局、福建省文化局大力支持下,由上海市艺术研究所和上海越剧院主办的。应该说是开了风气之先。接下来,越剧演员范瑞娟,傅全香等等和很多青年戏曲演员,都在电视台、电台的支持下,先后召开专场演唱会。专场演唱会之花遍地盛开。
这就是尹桂芳晚年生活中的第一件大事。她开了风气之先,她奏出了强者之歌,她用半残之身在艺术道路和生活道路上走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
初拍电视艺术片
尹桂芳晚年生活的第二件大事是在八十牛代初炒拍摄了电视艺术纪录片:《尹桂芳和她的舞台艺术》。
越剧表演艺术家都在电影银幕上留下过艺术形象,袁雪芬、范瑞娟有《梁祝》,徐玉兰、王文娟有《红楼梦》傅全香有《情探》,金彩风有《碧玉簪》,戚雅仙有《石榴红》等等。唯独尹桂芳没有在银幕上留下艺术形象。这是尹桂芳艺术生活上的一个遗憾,也是越剧艺术史上一个很大的遗憾。
尹桂芳曾有过二次拍摄电影的机遇。一次早在四十年代中期,一九四七年,当时正是尹桂芳的青年时期,芳华越剧团声誉正盛,她已经和有关方面谈妥了条件,着手准备拍摄越剧电影《风流王孙》。后来为了参加越剧十姐妹义演《山河恋》,她毅然地放弃了拍电影的计划﹐而投入了这个越剧史上写下光辉一页的重大活动。还有一次,是六十年代初期,原定由尹桂芳和袁雪芬合作拍摄越剧电影《西厢记》,扮演崔莺莺与张生,还考虑傅全香扮演红娘,这正是越剧史上一个值得记载的大事,可是后来由于形势变化也未能如愿。于是,尹桂芳在电影银幕上就留下了空白。
八十年代,电视艺术开始普及。尹桂芳虽然已经致残,无法使自己的精美艺术完全重现荧屏,然而却可借此留下一些艺术资料,因此她就为此而作出最大努力。尹桂芳为拍摄这部艺术纪录片,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心血和精力。这部纪录片共收录了尹桂芳主演的四部名剧《红楼梦》《屈原》《何文秀》《盘妻索妻》的四个选段,《哭灵》《天问》《桑园访妻》《洞房》。她扮演了贾宝玉、屈原、何文秀、梁玉书四个角色。这些戏中的艺术形象,是她几十年来常在舞台上扮演,创造得最完美的,也是在尹派观众中印象最深刻的。
然而现在她已是半残之身,怎么表现呢?首先在唱腔上可以依靠现在的科学声腔设备,她在五、六十年代灌录的唱片,为她解决了难题。这四个选段,依然体现了尹桂芳当年的柔美、飘逸、蜿转、潇洒的风韵。但是,电视艺术纪录片,不是唱片、音带,它是有声有色,需要出现形象的。这个问题,就更为难。有人想到,就让尹桂芳的弟子来扮演角色,而让尹崔芳的唱片在背后配音。但是,这样的艺术纪录显然不仅在艺术上大为逊色,也失去了它的历史价值和保留价值。尹桂芳毅然决定由自己来化装,自己来表演。尽管这样做,她要为化装、服装、表情、动作付出多多少少汗水、精力、心血。她熬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经历了多少次失败和挫折。她终于将这四个名剧选段拍摄成片。她还随着摄制组到越剧故乡嵊县和她的出生地新昌去拍外景,丰富了这部艺术纪录片的生活内容。这部电视艺术片是由上海电视台女导演赵慧娟摄制的,文字本由我撰稿。限于当时的摄制条件和尹桂芳的身体条件,艺术片只是浮光掠影地记录了尹桂芳的艺术生活,远不能表达尹派艺术的精萃和尹桂芳的思想生活和坚强意志。但是它终究为尹桂芳留下了可贵的艺术资料。后来,宁波电视台拍摄越剧十二个艺术家的传记片,尹桂芳的四个名剧选段,就被转录,成为重要内容。最近,上海有线戏剧台介绍越剧小生流派尹派艺术,这四个名剧选段,也成为主要片断。
近年来,尹桂芳已从花甲之年进入古稀之年,身体状况已更见差。八十年代初期留下的影视资料,更见可贵。她那时挥下的汗水和付出的辛勤劳动终于结出胜利的硕果。这是她晚年生活中,以半残之身走出的第二步。这一步,比起第一步来更艰巨,更困难,但是更有力,更踏实,更有意义。
重建芳华越剧团
《魅力无穷的尹派越剧艺术》
尹桂芳晚年生活的第三件大事是在八十年代中期到福建重建芳华越剧团。
尹桂芳是在一九四六年舂节创建芳华越剧团的。那时正是越剧改革的兴盛时期,也正是尹桂芳艺术上的全盛时期。竺水招、吴小楼﹑戚雅仙、赵雅麟、余彩琴、焦月娥、徐慧琴等等演员阵容整齐。《沙漠王子》《秋海棠》《浪荡子》《回头想》等剧目丰富多采。芳华越剧团与雪声越剧团是当时越剧改革的两面各见辉煌的旗帜。后来,尹桂芳骑马受伤,香港养病,芳华剧团在一九四八年解散。
解放第二年,尹桂芳就从香港回沪,再度重建芳华越剧团。从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五八年,尹桂芳主演了《玉蜻蜓》《宝玉与黛玉》《屈原》《卖油郎》《红花村》等剧目,并以《屈原》一剧参加华东戏曲会演,获得演员一等奖。芳华越剧团与合作越剧团成为上海民间职业剧团中影响最大和观众最多的越剧团。一九五九年,尹桂芳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率领芳华越剧团到福建落户,使越剧之花在闽江之滨开花结果。尹桂芳主演了《信陵君》《蟠龙镯》《盘妻索妻》《江姐》等剧目。芳华越剧团花开八闽,在越剧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文化革命”十年劫难,芳华越剧团也同遭复灭之灾。一九七九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戏曲复兴。芳华越剧团在福建省委的关怀下,又得以重建,并成为省级剧团,尹桂芳重任团长。她尽管不能继续在舞台上施展才华,但是,身残心不残,千方百计克服多种困难,在台下教戏授艺,在会上出谋献策,为重建芳华,振兴芳华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在芳华越剧团建团四十周年的纪念日子里,在福州“台湾大戏院”,由中央、上海、福建电视台和电台为芳华越剧团联合主办“越剧尹挂芳流派广播电视演唱会”,向全国作实况转播。重建后的芳华越剧团,经过多年耕耘,已见蓓蕾绽放。演出剧目《滕玉公主》《真情假意》《玉蜻蜓》多次在省和全国戏剧节和戏剧会演中获奖,年青一代的尹派小生王君安等也已头角崭露,名传越坛。芳华越剧团先后到大江南北和港澳等地旅行演出,受到欢迎。
芳华越剧团从四十年代初建,五十年代再建,八十年代重建,到明年一九九六年将是它的五十周年纪念日。一个越剧团在剧坛生存活跃五十年,这不仅在越剧界是空前的,就是从全国戏剧团来看,恐怕也是为数不多,只有西安易俗社等少数几个。越剧历史上也有过一些影响不小的剧团,象雪声越剧团、玉兰越剧团、少壮越剧团、合作越剧团等等,但都因时代变迁,编制转换而更改名称。芳华越剧团能一枝独秀,长年永存﹑正是越剧史上一个佳话,弥足珍贵。
一九五九年芳华越剧团支援福建时,我当时在合作越剧团工作,曾经代合作越剧团写过一首欢送词。
报喜锣鼓响连天,欢送芳华去福建。
整风结出胜利果,支援外地力争先。
甘肃宁夏正播种,闽江又奏浙东弦。
越剧花朵到处开,天南地北竞鲜艳。
”
一九六二年,芳华越剧团到上海“回娘家"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我看了“芳华"演出《梅玉配》后,在晚报上写过一篇剧评,文章最后根据当年欢送词的原韵.写了一首“欢迎词”。
三年小别如几天,已见根深栽福建。
重睹芳华满眼美,闽江风格独占先。
更喜秦陇川贵外,又在琴上奏新弦。
还望百花聚一堂,万紫干红斗鲜艳。
一九八六年,芳华越剧团四十周年纪念,我又随手写了一篇,参加座谈会。在会上念了没有,记不得。留在笔记本上,翻到了。也录之于后。
二十八载开新天,越剧种子撒福建。
浙音唱到闽江沿,第二剧种勇占先。
更喜新蕾竞相开,五代同堂奏和弦。
四十年代春常在,芳华永芳更鲜艳。
重建和振兴芳华越剧团,这是尹桂芳晚年生活中走出的第三步。这一步,与前二步相比,更需要从上到下,四面八方的支持和配合,搞好一个剧团,比搞好一个演唱会,拍好一部电视艺术片,它的难度和耐力,不知要增加多少倍。尹桂芳以半残之身,做了,做到了,而且还在继续做下去。
扶杖扶花走天下
尹桂芳晚年生活的第四件大事,那就是:她为越剧扶植和培育了多多少少尹派新秀。早期的尹门弟子筱桂芳、尹瑞芳、尹小芳﹐早就成才成名。新时期越剧春风重吹的年月里,从上海到浙江,到江苏,到福建,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学唱尹派的青年演员。他们中有赵志刚、茅威涛﹑肖雅、王君安等等。尹派艺术,尹派唱腔已经深入人心,展翅飞翔,成为当前越剧小生流派中学唱者最多,流传得最广,最受到观众欢迎的一个流派。这是因为尹派唱腔自有它的独特的艺术特色,柔美、潇洒、流畅、舒展,有回味,有韵味,同时又通俗优美,易唱易学。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别的流派创始人,都还能在舞台和荧屏上演唱,观众听得到她们的声音看得到她们的表演,而尹桂芳,却不能看到她演唱和表演,观众自然地将对尹派演唱的热情和期望转化在学她的演唱的新一代尹派传人身上。于是,赵志刚红了,肖雅红了,茅威涛红了,王君安也红了。这里有时代环境、剧种需求、流派特色、领导培养、个人天赋、适当机遇等等多种因素,然而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尹桂芳对年青一代的尹派新秀的热心、关心、知心、贴心,为培育下一代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残了尹桂芳﹑自有后来人”。这是尹桂芳的人生信念,也是艺术理想。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尹桂芳扶着一枝手杖,支撑着她半残的身子,艰难地却是坚强地、辛劳地却是乐观地扶杖扶花走天下!她在上海,回福建,到嵊县,去江苏,赴浙江。哪里有学唱尹派的新人要向尹老师求教,尹老师就会热情地出现在她们的面前。她作为芳华越剧团的老团长,剧团演出到哪里,她就随剧团到哪里,在演出后向观众谢幕致意,到北京,到香港,为芳华越剧团重振声誉,鞠躬尽瘁。她在越坛德高望重,她是全国文联的委员,福建省剧协副主席,她受聘为北京越剧艺术研究学会的名誉会长、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还有江苏、常州、浙江、杭州的越剧艺术研究单位等等,哪里的越剧事业需要她,她就欣然乐意顾问关注。
尹桂芳几十年来在越剧舞台上塑造了多多少少艺木形象:贾宝玉、张君瑞、屈原﹑梁玉书、何文秀、罗兰、金育青、秋海棠、光绪、卖油郎、王十朋等等。她的晚年不能再在越剧舞台上塑造新的艺术形象,但是她的晚年却在比越剧舞台更宽广的人生舞台上塑造了一个越剧老艺术家扶杖扶花走天下的光辉的形象。
青松傲霜绿更翠,夕阳彩霞依然红。尹桂芳的晚年生活为越剧艺术作了杰出贡献。
(原文载自1996年《上海戏剧》,部分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