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之声《朝花夕拾》节目专访了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武凌云。
一根棍子成就一支梅花
童年武凌云与戏曲的第一次接触是懵懵懂懂的。那时在台下观看父母唱戏的武凌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有些好玩的行当”将伴随自己的一生。
武凌云形容童年的自己是“调皮但不捣蛋”。“是可爱的,悄悄地,也不会损坏的那种调皮。”
也曾想过改行,但最终坚守了下来
父亲对武凌云,从小到大都没有放松过要求。“一直到现在他都不放心我,还会给我讲戏、示范。要求我拍下每次演出的视频,回去反复看。”
尽管如今武凌云已经拿下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但是在他心中,自己和父母等老一辈艺术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得奖容易,守奖难”,他感慨,“老一辈艺术家们虽然没有得过什么奖,但是他们在舞台上的坚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这几十年中,武凌云也曾想过改行,“拍电影、做买卖、唱歌,又能挣钱、又能出名,多好。”但最终还是父亲留下了他,父亲对他说,“你就给我守在这,我就你这么一个儿子,你也有条件,我希望你留下。”
不敢说“活关公”,是活跃在舞台上的关公
对山西晋剧“活关公”这个美誉,武凌云表示“不敢当”,不应该是“活关公”,而是“一直活跃在舞台上的关公”。
演了35年的关公,这个角色已经和武凌云紧紧融合在一起了。扮演一个经典的人物角色是很难的,因为观众对这个人物已经有了固定的印象。
当这一家子都聚在一起聊天时,没有家长里短,聊得最多的还是戏曲。对“关公”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也随着武凌云年岁的增长、演出经验的丰富,而越来越深刻。
在武凌云眼中,关公最大的两个人物特点,一个是忠,一个是诚信。为了演好关公,武凌云走访了数千个庙宇,去观察关公各种塑像,捕捉各种不同的形态。
“得奖容易,守奖难”
而走下舞台,生活中的他,也爱好广泛。由于他博采众长,跨曲种、跨行当,被广大热爱晋剧的观众称为当今三晋戏曲舞台上的多面手。从远赴四川拜师学川剧变脸,到近些年研学山西原生态民歌……如今,已过知命之年的武凌云,仍旧未放弃学习,也仍旧在坚持将戏曲送进乡间、送进校园,他深感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从那个坐在台下看父母演出的小孩子,到后来一举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晋剧第一人”,武凌云一步步迈上更大的舞台,但他在这一路上吃过的苦,却鲜为外人知。对未来,武凌云也有自己的坚持,就是“把戏曲责无旁贷地传承下去”。“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教。”他说。
武凌云(左)与父亲武忠(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