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拓荒之作,是关于山西电影的第一部史学专著;
这是一部经典之作,布置之匀整,结构之合理,文辞之凝练,让人读后回味多多,并能对细节描述留下深刻记忆;
这还是一部感人之作,因为作者韩玉峰先生已是耄耋之年,却做了一件让中青年学者都望尘莫及的业界大事。
我从青年时期就读过韩先生的艺术评论文章,有电影评论,也有电视剧评论,还有戏曲评论,只要在一些报纸杂志上看到,就会很用心地反复去读。缘何如此,主要是从文章中能感受到韩先生治学的严谨,谈到什么,都是那么的流畅自然和合乎情理,即使是四五千字的评论文章,也会是言之有物,绝不会有多余的文字。
与韩先生悟面,却是已经到了2017年首届山西艺术节举办期间。9月1日晚上,在太原工人文化宫看完北路梆子原创历史剧《平城赋》之后,韩先生和蔼可亲地和我握了手,而我还不认识他。戏友说,韩玉峰老师,省文联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省委宣传部艺术处的老领导。
这一幕,奠定了我和韩先生日后的感情。首先是很快便从报纸上看到了新闻记者采访韩先生观看《平城赋》的观后感,尤其是对主演张彩平舞台表演艺术的褒奖。随后,又看到了韩先生针对《平城赋》发表在《火花》杂志上的长篇评论文章。这篇文章,应该是迄今为止对《平城赋》最为全面的一篇评论了。
《山西电影文学史》出版后,韩先生亲自在微信里问我要投递地址。我说,我去拿,他老不让。就这样,很快便收到了快递寄件。捧着墨香未退的46.1万余字的这本厚书,几乎没有停息,连用3个晚上读完全书。
这本书,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山西省作协主席杜学文作序。从序言中,能看出来杜学文对韩先生的尊敬,特别是说到韩先生退休以后,笔耕不辍,一直专注于文化学术研究的精神状态和所取得的成绩,大有仰慕不及的感慨。
从《山西电影文学史》中可以感知,山西拍摄的许多电影我都没有看过,有些根本就连电影名都不知道,这就充分显示出著作这本书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确实需要通过回放山西电影文学的历史情况,让观众去热爱山西电影,助推山西电影,让业界去发展山西电影、繁荣山西电影。
我爱戏,自然会关心山西电影拍过哪些戏曲电影艺术片。翻开这本书的第3辑第14章,便可以看到收入的8个剧种23部戏。按照剧种和时间先后顺序,它们分别是:晋剧《打金枝》《小宴》《三关点帅》《傅山进京》《于成龙》;蒲剧《窦娥冤》《烟花泪》《山村母亲》《枣儿谣》;眉户剧《涧水东流》《一颗红心》《唢呐情》《父亲啊!父亲》;上党梆子《三关排宴》《佘赛花》《斩花堂》《一门忠烈》;北路梆子《金水桥》《黄河管子声》;碗碗腔《酸枣坡》;豫剧《母亲》;粤剧《花月影》等。
这些戏曲电影艺术片,就省内剧种,有些是山西影视公司拍摄的,有些不是。而省外剧种,一定是山西影视公司拍摄的。从这本书里,让我们能看到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把虚拟戏曲表演用实体电影手段进行了艺术加工,让许多故事场景有了立体感觉,故事人物状态也可以实现近距离观赏。包括饰演者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其中,就晋剧拍摄的5部电影艺术片来看,这本书从电影文学的角度,记录了晋剧三代人(如丁果仙、李月仙、谢涛)的艺术结晶,重温了这些剧目的故事情节、艺术特点和建组情况,很值得喜爱晋剧的读者一读。
此外,从这本书中,也能再一次看到韩先生的治学严谨。首先,一定是做了长期的历史积累。因为韩先生一直从事文化宣传工作,职业职责加个人情趣,让他每看一部电影或者一部戏,都会有评论留下;其次,一定是对使用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会标明出处。如大部分章节都有一个“题外话”,多数内容就是专门介绍相关使用情况的;第三,一定是做了大量的考证工作。从叙述方式,到具体内容,再到理论总结和归纳、提升,读来都能有切身体会。
前不久,我打电话问候韩先生,他说正在写《山西电视剧艺术史》。一个高龄89岁的老人还在写作,这该是一种什么精神。同时也顿觉,大凡乐于著述和事业心强的人,不管多大年龄,一定从精神层面会永远年轻。至少,韩先生就是这样。(龚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