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属于丰收的季节,辛勤付出收获来年的希望。艺术的发展规律就是在前辈的基础上不断传承,发扬光大。近日,国家一级演奏员、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代表性传承人、晋剧第一代女琴师牛巧珍,收魏小毛为徒,把晋胡演奏家田九云的伴奏风格传承下去,让晋剧伴奏艺术薪火相传。
太原市河西的小井峪村,历史悠久,近年来发展迅速,小井峪古玩市场的拓展,加上地理位置优越,带动了多种产业的发展。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是社会综合进步的因素,小井峪的领导班子对此深有体会,把经济带动起来,居民的精神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小井峪村的村民历来爱好文艺,老太原市民所熟知的南市街同义堂的二掌柜魏映川(喜欢“闹票”,晋剧打坐腔活动),参加筱吉仙张宝魁晋剧培训班学员的魏福喜,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国家二级演奏员何玉生,会唱太原秧歌、莲花落的文艺多面手攸之亮,都是小井峪村的人。
小井峪村魏小毛的父亲就经常与同义堂二掌柜魏映川在一起闹票,扫四弦。受父辈影响,魏小毛从小喜欢戏曲,12岁跟父亲学习扫四弦,14岁学习弹三弦,期间受省戏校岳志保(岳永明父亲)老师指导。17岁开始学习晋胡、唢呐。19岁随团下乡演出,以三弦、晋胡为主,21岁在五台县沟南晋剧团担任琴师。上世纪九十年代回到太原参加民营剧团,这一阶段与省戏校丁建栋老师经常演出合作,多年受到老师的指导和教诲,演奏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先后在山西八方群英晋剧团、小牛桂英晋剧团、太原市晋剧演出团,担任琴师伴奏。从艺40多年来,不断虚心学习,多次向牛巧珍、韩全鸿等艺术前辈学习请教。2008年至2012年曾多次受邀参加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和太原电视台“超级票友“栏目,为演员和票友操琴伴奏。
也是机缘巧合,在各种演出活动中,多次见到牛巧珍老师现场伴奏。牛老师伴奏庄重大方,琴音洪亮,激越豪放、音韵悠扬,与乐队、演员配合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做为乐队伴奏者的魏小毛,被牛老师这种伴奏艺术所吸引,他深知艺无止境在于不断实践和学习。牛老师退休后,在饮马河公园参加戏曲活动为演员伴奏,魏小毛经常去观摩学习,牛老师现场指导他弓法、指法的运用。受到牛老师指导传授,魏小毛受益匪浅,更加专研伴奏艺术。
上世纪五十年代,晋剧乐队有,“忠子、马儿、白晋山,根戌、刘柱、三娃子”之说,这里的“三娃子”就是指晋剧第四代晋胡演奏家田九云。田九云与白晋山搭档伴奏期间,是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合作的黄金阶段,晋剧老腔老调改革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田九云在排练《生死牌》一剧时,创造了丝弦曲牌《黄环悲》,有些剧团将它起名为【九云曲】,以此作为对田九云的纪念。田九云慧眼识才,培养了晋剧第一代女琴师牛巧珍。
牛巧珍,一九六〇年考入太原市戏剧学校,学习晋胡。一九六二年调入太原市实验晋剧团担任琴师,同年十二月拜第四代晋胡演奏家田九云先生为师。曾为花艳君、张美琴、马秋仙等众多老艺术家,以及国家级晋剧非遗传承人郭彩萍、武忠、李月仙、阎慧贞、高翠英、丁派传人白桂英,梅花奖获得者谢涛、武凌云等众多艺术家操琴伴奏。牛巧珍老师伴奏自如流畅,行云流水,琴音浑厚饱满,音韵悠扬,为演员托腔保调,配合默契,深得艺术家们的赞赏。
从艺六十多年来,多次参加全国、省、市戏剧调演,并多次获得优秀音乐伴奏奖,优秀音乐创作奖,五个一工程奖。撰写了《晋胡操琴与器乐写作上的几点做法》、《晋胡从业人员必须解决的若干问题》、《浅谈晋胡演奏》等多篇论文,发表于《戏友》和《艺术方圆》等刊物。在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栏目和饮马河公园伴奏期间,得到广大戏迷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牛巧珍老师艺术高超,为人低调,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晋胡演奏家。
牛巧珍老师作为晋剧晋胡伴奏艺术的非遗传承人,深感责任重大,在大力提倡发扬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下,把晋剧伴奏艺术传下去。做为传统文化和批发式教学有所不同,讲究口传心授,也正是文艺界延续收徒拜师活动的原因。
著名琴师牛巧珍收徒魏小毛拜师活动中,众多同行艺术家汇聚一堂,晋剧表演艺术家武忠、阎慧贞、李月仙、高翠英、赵吉祥、霍更新、左瑞琴,国家一级演奏员崔继明,牛巧珍老同学国家二级演奏员何玉生,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二团领导申国安、杨永生都前来捧场祝贺。
这样收徒拜师的活动,说明了晋剧伴奏艺术的传承与晋剧唱腔表演艺术的传承,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戏曲艺术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需要更多人像接力棒一样,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