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网>汉剧>
作者:广东汉剧院 2022-02-27 13:01

第一节  概  述
 
        广东汉剧是古老戏曲剧种之一,剧目众多,内容丰富,有清朝、民国年间流传的传统剧目872个,现存完整本328个,主要取材于各朝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等;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的历史题材剧目、现代题材剧目和移植其他剧种的剧目200多个。
广东汉剧的剧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清朝、民国时期
 
       清朝、民国时期广东汉剧的传统剧目,与皮黄声腔家族的其他剧种差别不大,基本呈现出以历史剧为主体,社会剧、杂耍小戏为重要补充的格局。剧目题材较为广泛,有根据《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小说编写的历史故事剧;有根据民间故事缩写的传奇戏和社会问题剧等。

       剧目的形式,很大数量是由元明杂剧形式演变成为传奇形式的,如《昭君出塞》就是元代杂剧作家马致远所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演变而来;《击鼓骂曹》则是明代杂剧作家徐渭所作《四声猿》中的《狂鼓史》一折演变而成。有不少剧目是由前辈艺人截取小说中某些片段或根据民间故事进行创作的提纲戏,如《武松之手擒方腊》、《孟姜女哭倒长城》、《孟丽君》等。外江戏流入广东后,根据广东民间故事与传说编写了不少反映当地群众生活和斗争的戏,如《打破锅》是讲大埔进士陈可奇的故事,《雪中贤》是讲丰顺吴勾的故事,《鍚叨案》是反映华侨和侨眷生活,还有《广东案》、《揭阳案》、《闹龙舟》等,都是讲述当地的故事,为外江戏所独有。抗日战争时期,还上演过另一种形式的剧目,叫“文明戏”,如《汉奸的下场》、《放下你的鞭子》、《他的母亲》、《金钱万恶》、《路柳墙花》等。

广东汉剧剧目 

《潮州志·戏剧音乐志·外江戏》记载:“民国二十一年发行《公益》月刊,由大埔人钱热储主编,刊载汉剧的剧本、乐谱,及名角的经验谈,是一种颇具雏形的戏剧刊物。钱君且辑《汉剧提纲》,列举汉剧一百七十多出的剧情,爱好此道者多人手一册。”钱热储在《汉剧提纲·凡例》中讲:“外江班中戏本,在昔全盛时代,或多至二百余出。近二十余年,因环境不佳,失传者甚多,现今戏班能演唱者,老资格名班约百余出,其次三五十出不等。本书收录戏出,凡百七十余出,虽不能完全无缺,大抵唱工诸剧,已略备于此。”

       罗恒报《外江戏传统剧目》(载1988年《广东汉剧资料汇编》第4辑)记载,清朝、民国年间,随着艺术上的成熟,广东汉剧不仅逐步形成了各行当的代表剧目,并且形成了本剧种特有的演出剧目的组合程式。如,“四大棚头戏”:《珍珠塔》、《春秋配》、《彩楼配》(即《回龙阁》)、《双槐树》;“副四大棚头戏”:《下河东》、《四进士》、《九莲灯》、《孙膑收庞涓》;“四小棚头戏”:《大闹开封府》、《渭水访贤》、《龙凤阁》(《大保国》)、《狸猫换太子》(《审郭怀》);“四双戏”:《双钉记》、《双驸马》、《双凤剑》、《双花精》;“四关戏”:《雁门关》、《天水关》、《山海关》、《草桥关》;“四记戏”:《贩马记》、《猎虎记》、《猎屠记》、《青草记》;“四案记”:《广东案》、《安溪案》、《揭阳案》、《水牢案》;“十锦戏”:《一捧雪》、《二堂放子》(《劈山救母》)、《三顾茅庐》、《四国齐》、《五丈原》、《六国封相》、《七擒孟获》、《八仙庆瑞》、《九锡宫》、《十三妹》;“十小锦戏”:《一文钱》、《二进宫》、《三家店》、《四郎探母》、《五台山》、《六月雪》、《七姐下凡》、《八大锤》、《九焰山》、《十道本》。

《潮州志·戏剧音乐志·外江戏》记载:“外江的剧目有冷场热场的分别,全出多关目彩场的,则目为热场戏,如《英雄会》、《五台山》、《安福寺》、《珍珠衫》、《赐红袍》、《收狐狸》、《青竺寺》、《当妻》、《宝花缘》、《蝴蝶梦》等出,便属于热场这一类;至于那些以唱曲为主,没什么繁杂的关目则列入冷场戏,像《访赵普》、《男绑子》、《送寒衣》、《柴房会》、《兄弟会》、《二进宫》这些都是。”
《潮州市志·广东汉剧》(1995年出版)记载:“在潮州市(包括潮安县、海阳县)上演并较有影响的汉剧传统剧目有《高皇过关》、《哭街》、《孝义流芳》、《斩子》、《华容道》、《花打朝》、《别窑》、《空城计》、《龙凤阁》、《三打王英》、《蓝芳草》、《西厢记》、《庄子破棺》、《血掌印》、《白蛇传》、《卖油郎独占花魁》、《三娘教子》、《姜子牙收三妖》、《剪月容》、《羚羊锁》、《辕门斩子》、《辕门射戟》、《五台山》、《当妻》、《昭君和番》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积极组织大批老艺人,抢救、挖掘、整理了大批传统汉剧剧目。如老艺人范思湘,记忆整理了《探楼》、《挡曹》、《二进宫》、《青竺寺》、《芦花雪》、《访赵普》、《游武庙》、《六国封相》、《三打王英》、《打洞结拜》等数十本汉剧传统剧目。大埔民声汉剧社在成立伊始,积极邀请原新梅花班和新老福顺细子班的部分艺人,在内部演出了100多折传统剧目。有些经过整理成为广东汉剧优秀的常演剧目,如《百里奚认妻》、《齐王求将》、《秦香莲》、《揭阳案》、《林昭德》、《红书宝剑》等。大埔东方汉剧团也组织老艺人整理了部分旧戏。至1957年,广东汉剧文艺工作者,已经整理旧戏100多个剧目。潮州汉剧团(扬风国乐社)创作了大型神话剧《火焰山》、《火云洞》和大型历史剧《陈壁娘》等。

在对传统剧目进行审定、整理的同时,为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如“三反五反”),创作了一批宣传土改、清匪反霸的现代戏,如《复仇记》、《渔民恨》、《抓特务》、《嫁衣恨》、《三世仇》、《谁养活谁》、《仇深似海》、《黎明前奏》、《货郎计》等。

       1960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戏曲必须改革》的文章,明确提出“三并举”的方针:“我们要大力发展现代题材剧目,同时积极改编、整理和上演优秀的传统剧目,还要提倡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新的历史剧目,三者并举。”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里,广东汉剧界在继续整理、发掘传统剧目的同时,把主要的精力放置到新编历史剧和创作现代剧上,新编和上演了《棠棣之花》、《胆剑篇》、《王昭君》、《谢瑶环》等历史剧;创作和上演了《天上人间》、《八乡山》、《转唐山》、《公孙俩》、《春梅祝寿》、《一袋麦种》、《游乡》、《传枪》、《滨海风潮》、《翻身院》、《社长的女儿》、《山乡风云》、《焦裕禄——洪水见深情》、《焦裕禄——风雪夜访贫》、《焦裕禄——医院探病人》等现代剧。所编写和上演的现代剧,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政治色彩比较浓,但也不乏艺术性较高的优秀剧目,如《一袋麦种》,虽然是“四清运动”时期的产物,但却有浓郁的粤东地方气息。该剧1965年在钓鱼台国宾馆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获得好评。

“文化大革命”期间,移植改编上演了《红色的种子》、《朝阳沟》、《边寨烽火》、《琼花》及“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红灯记》等剧目。“文化大革命”后期,广东汉剧工作者克服困难,创作、改编了一批现代戏,如《半边天》、《家内在家》、《高山哨所》、《平原作战》、《人民勤务员》、《石滩战鼓》等,产生了较大影响。《人民勤务员》还被省和地区当做改善服务态度的活教材,在省工会礼堂专场演出28场,并于同年8月,代表广东省赴京参加全国文艺调演。
 
(二)改革开放后至2012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广东汉剧的创作,很快回复到“文化大革命”前的创作思路,整理、改编传统剧目,移植其他剧种优秀剧目。20世纪80年代,广东汉剧院一级编剧丘丹青创作、改编了大量剧目,产生较大影响的有《花灯案》、《翁媳会》、《诗剑魂》、《包公与妞妞》、《寒衣谜》、《昭君行》、《憾恋》、《热嫁冷婚》等。20世纪90年代,广东汉剧院编剧曾祥训创作了《义子登科》、《麒麟老道》、《辣椒嫂戏郎》、《花碗情》等。这些剧目共同的特点是以粤东地方传说、故事为题材,带有浓郁的客家风土人文气息。进入21世纪后,广东汉剧院创作上演了《蝴蝶梦》、《深宫假凤》、《柳如是》(后改名《白门柳》)、《尘埃落定》等剧目,在中国艺术节、广东省艺术节上获得好的荣誉。
 
第二节  传统剧目录
 
一、反映先秦时期的剧目
 
    《闻太师回朝》、《渭水访贤》、《征北海》、《挡幽王》、《百里奚认妻》、《蝴蝶梦》、《介子推》、《程英救孤》、《弑齐君》、《齐王哭殿》、《齐王求将》、《六国封相》、《孙膑收庞涓》、《过昭关》、《五雷阵》、《马前泼水》、《送银灯》等。
 
二、反映秦、汉时期的剧目
 
    《孟姜女》、《宇宙锋》、《韩信问卜》、《追韩信》、《霸王别姬》、《偷韩信》、《斩韩信》、《昭君出塞》、《小打更》、《挂字画》、《朱买臣休妻》、《吴汉杀妻》、《刘秀抢饭》、《斩王莽》、《姚期绑子》、《马武闯宫》、《刘秀归天》、《三打王英》、《王英下山》、《伯喈认象》、《三齐王》、《双拜寿》、《天赐金》等。
 
三、反映三国及晋时期的剧目
 
     《捉放曹》、《王允献貂》、《三英战吕布》、《战徐州》、《辕门射戟》、《战宛城》、《斩吕布》、《击鼓骂曹》、《古城会》、《盘貂》、《诸葛亮招亲》、《徐庶观书》、《别徐庶》、《初出茅庐》、《长坂桥》、《河梁会》、《蒋干盗书》、《孔明借箭》、《打黄盖》、《南屏山》、《华容道》、《刘玄德过江招亲》、《三气周瑜》、《取长沙》、《柴桑关》、《破潼关》、《取西川》、《让成都》、《鲁肃求计》、《单刀赴会》、《左慈进柑》、《求寿》、《取东川》、《水擒庞德》、《滚鼓》、《孙氏祭江》、《斩五韩》、《天水关》、《失空斩》、《战北原》、《火烧葫芦谷》、《拜斗》、《斩魏延》、《司马师逼宫》、《带剑入宫》、《司马德篡位》、《司马童》、《闹金銮》、《九莲灯》等。
 
四、反映隋、唐时期的剧目
 
     《南阳关》、《三家店》、《虹霓关》、《偷南楼》、《瓦岗寨》、《望儿楼》、《斩单雄信》、《淤泥河》、《秦琼表功》、《红凌袄》、《独木关》、《秦汉、窦一虎招亲》、《汾河湾》、《乾坤带》、《梨花送枕》、《梨花下山》、《三弃梨花》、《三请梨花》、《芦花河》、《换子》、《举狮》、《观形图》、《九焰山》、《薛刚围城》、《闹满春园》、《李太白和番》、《李太白》、《贵妃醉酒》、《闻铃》、《子仪上寿》、《双槐树》、《牧羊记》、《送寒衣》、《烧茅庵》、《文公走雪》、《青竹寺》、《彩楼配》、《薛平贵别窑》、《赶三关》、《回窑》、《三拜寿》、《登殿》、《二度梅》、《思金钗》、《双凤剑》、《琉球国招亲》、《凤娇献节》、《访国母》、《小祭江》、《白扇记》、《千里缘》、《藏梅寺》、《飞虎山》、《沙陀国搬兵》等。
 
五、反映五代及宋时期的剧目
 
      《西番配》、《打洞结拜》、《闹金街》、《金桥卜卦》、《打瓜招亲》、《高平关》、《赵匡胤登基》、《斩郑恩》、《访赵普》、《青莲庵》、《杨滚教枪》、《下河东》、《万里侯》、《刘金定杀四门》、《下南唐》、《凌云杯》、《二王图》、《定天山》、《金沙滩》、《拦马》、《李陵碑》、《摘印》、《罢宴》、《宋太祖》、《状元媒》、《闹沙河》、《五台山》、《孟良搬兵》、《四郎探母》、《延辉回营》、《穆桂英招亲》、《六郎罪子》、《宗保挂帅》、《高旺过关》、《辞朝驾》、《双阳追夫》、《包公审康七》、《开封府》、《秦香莲》、《打銮驾》、《斩胞侄》、《仁宗认母》、《审郭槐》、《合古镜》、《安福寺》、《双钉记》、《高文举》、《路遥知马力》、《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扫雪打碗》、《林昭德》、《苏东坡访友》、《皇娘问卜》、《莲花庵》、《卖胭脂》、《临江驿》、《花田错》、《宋江杀惜》、《活捉三郎》、《武松打虎》、《金莲戏叔》、《金莲裁衣》、《杀嫂》、《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鸳鸯楼》、《翠屏山》、《时迁宿店》、《石秀跳楼》、《燕青打擂》、《黑旋风李逵》、《收方腊》、《双卖武》、《王佐断臂》、《胡迪骂阎》、《柜中缘》、《盗仙草》、《水淹金山寺》、《仕林祭塔》、《刘锡审子》、《沉香救母》、《童女斩妖》、《义虎亭》、《黄婆骂鸡》、《梅江月》等。
 
六、反映元、明时期的剧目
 
      《六月雪》、《采石矶》、《开紫金锁》、《花云带箭》、《挡谅》、《游武庙》、《打花鼓》、《店别》、《永乐观灯》、《洛阳失印》、《滕大尹》、《对绣鞋》、《珍珠衫》、《香罗帕》、《智审》、《梅龙镇》、《拾玉镯》、《奇双会》、《柴房会》、《审头刺汤》、《逼死杜宪》、《周仁献嫂》、《盘夫》、《打严嵩》、《闹严府》、《审诰命》、《广平府》、《四进士》、《珍珠塔》、《三娘教子》、《潘必正》、《玉堂春》、《白水滩》、《明公案》、《龙凤阁》、《困寒宫》、《探楼》、《二进宫》、《小登基》、《秋莲捡柴》、《失子惊疯》、《红书宝剑》、《大合银牌》、《天启图》、《南天门》、《三进士》、《猪脚计》、《揭阳案》、《何文秀》、《大闹开封府》、《张顺祥卖柴》、《药茶记》、《杨天禄》、《张元秀得宝》、《秦雪梅吊孝》、《闹酒楼》、《双女冤》、《双凤镜》、《雪中贤》、《崇祯观谱》等。
 
七、反映清朝、民国时期的剧目
 
     《能仁寺》、《宝玉哭灵》、《广东案》、《林爱姑》、《借衣劝友》、《打破锅》、《马大成》、《王大儒供状》、《三百两》、《八腊庙》等。
 
八、其  他
 
        《八仙庆寿》、《天官赐福》、《造宝塔》、《毛必真打铁》、《百日缘》、《眼前报》、《双鸳鸯》、《海老三别妻》、《采凤问卜》、《卖猪仔》、《双花精》、《对药材》、《双扶船》、《青草记》、《进王府》、《玉麒麟》、《僧尼会》、《一文钱》、《仙女收狐狸》、《蓝继子》、《打面缸》、《张三认妻》、《补缸》、《大香山》、《卖麻风》等。

在这些传统戏里,以文戏(唱做兼工或以唱见长的)为多,而单折戏又占总数的80%以上,均以文词典雅见长,但不少已渗入了一些俚语俗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陈志勇《广东汉剧研究》记载:“据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研究生余淑娟女士介绍,新加坡余娱儒乐社也有一批‘外江戏’剧本,现藏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图书馆。”“余淑娟女士提及的这一批剧本,笔者在广东汉剧院丘煌先生家见到了其中两个复印本,第一个剧本含两个折子戏:《天官赐福》(署陈子栗印),《玄郎打洞》(署陈子栗印);第二个剧本含两个折子戏:《百花亭》(署陈子栗印),《三进士》(后署民国五年新嘉坡记黄李毛手本,陈子栗抄)。据丘先生讲,这几个剧本是1983年随广东汉剧院去新加坡访问演出,友人所赠。从第一个剧本《天官赐福》前附的目录看,正是余淑娟女士提及的、藏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图书馆的那批‘外江戏’剧本。”
陈志勇《广东汉剧研究》记载这批剧目如下:
 
        1.《赐福》、《打洞》。2.《截侄》、《辞朝》。3.《哭殿》、《大斗》。4.《男绑》、《大别》。5.《戏曹》、《陪罪》。6.《割莽》、《小别》。7.《黑风帕》、《骂阎罗》。8.《乾坤带》、《高平关》。9.《罪子》、《祭塔》。10.《收柳》、《观图》。11.《别家》、《拷打》、《挨磨》。12.《探监》、《问卜》。13.《华容》、《叫街》。14.《吊监》、《甲场》、《团圆》。15.《莫二》、《回朝》。16.《三教》、《射戟》。17.《辱曹》、《和番》。18.《花园会》、《洪洋洞》。19.《何文秀》、《游武庙》。20.《血掌印》、《破南阳》。21.《下南唐》、《百寿图》。22.《南天门》、《北天门》。23.《五丈原》、《李陵碑》。24.《甲场换子》、《月下追贤》。25.《三进士》、《百花亭》。26.《探五阳》、《游江南》。27.《眼前报》、《金龟记》。28.《庵中会》、《二进宫》。29.《英雄会》、《五台山》。30.《过昭关》、《收浪子》。31.《龙凤阁》、《小登基》。32.《青竺寺》、《捉三郎》。33.《打驴》、《审潘》。34.《抛坡》、《埋儿》。35.《芦花河》、《三家店》。36.《打金枝》、《沙陀国》。37.《百里奚》。38.《破棺悟》、《红书剑》。39.《青竹寺》、《访赵普》。40.《弑齐君》、《让成都》。41.《女收狐》、《洒金桥》。42.《望儿楼》、《张顺祥》。43.《封宫》、《探楼》。44.《寒衣》、《龙篷》。45.《打銮》、《金钟》。46.《捉曹》、《三气》。47.《金砖》、《献图》。48.《误杀》、《霓山》。49.《芦花雪》、《黑风帕》。50.《姚刚封王》、《揭阳案》。51.《困乌江》、《双带箭》。52.《醉焦赞》、《取仙草》。53.《审五曲》。54.《苦肉计》、《审李七》。55.《戏武松》、《大登基》。56.《十二坡》、《清风亭》。57.《西蓬击掌》、《凤仪亭》。58.《困曹府》、《摘潘洪》。59.《补破缸》、《失金印》。60.《金殿配》。61.《排旨诗》。62.《铜器诗套》。63.《三仙图》、《送子》。64.《下中原》、《取长沙》。65.《蒙正当妻》、《散瓦岗》。66.《仁圣会》、《九炎山》。67.《珍珠衫》、《明公案》。68.《鬼看戏》、《取东川》。69.《斩伍奢》。70.《打孟良》、《双卖武》。71.《紫金带》、《葫芦谷》。72.《服仙药》、《大小骗》。73.《五雷阵》、《洪羊洞盗骨》。74.《打严嵩》、《青石岭》。75.《管仲归天》、《天水关》。76.《少华山》、《取仙草》。77.《小下山》、《破洛阳》。
 
        1954年新加坡《星洲市客属总会国乐部银禧纪念特刊》辑录外江戏折子戏剧本50种,剧目如下:
 
      《王英下山》、《太行山》、《沙陀国》、《观图》、《赵匡胤送京娘》、《龙井寺》、《高平关》、《探楼》、《二进宫》、《征北海》、《龙凤阁》、《玉堂春》、《六郎罪子》、《访赵普》、《华容道》、《吕奉先辕门射戟》、《复中兴》、《绑姚刚》、《斩黄袍》、《五台山》、《三娘教子》、《思浪子》、《龙虎门》、《三家店》、《刘金定杀四门》、《李密投唐》、《行善得子》、《莲花庵》、《闹龙舟》、《孝义流芳》、《崔杼弑君》、《庄子扇坟》、《天赐金》、《皇娘问卜》、《状元谱》、《全家禄》、《蓝芳草》、《南山别》、《三进士》、《百里奚认妻》、《打銮驾》、《群英会》、《大别窑》、《烧蓝》、《四国齐》、《柴房会》、《送寒衣》、《四盘山》、《七星灯》、《包公放粮复旨》。

戏剧网微信公众号
加微信号:xijucn-com(扫描二维码)好礼送不停!免费送戏票,戏曲MP3播放器,戏曲卡通玩偶,戏曲T恤,戏曲鼠标垫,手机壳等!
热点文章
广东汉剧电影《金莲》开拍
“周五有戏”非遗惠民展演《清风亭·盼子》《刺蚌》
剧院与广东客都文旅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最新资讯
广东汉剧电影《金莲》开拍  22-03-21
“周五有戏”非遗惠民展演《清风亭·盼子》《刺蚌》  22-03-10
“00后”演员悄然亮相首届中国(武汉)汉剧艺术节  22-03-09
剧院与广东客都文旅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2-03-04
常德市汉剧高腔保护传承中心开展复排传统戏剧本座谈会  22-02-28
“龙岩市汉剧传习中心文艺轻骑兵小分队”2022年2月23日-25日下基  22-02-22
常德桃源汉剧团受邀进行文化交流  22-02-20
武汉汉剧院“00后”新秀们在黄鹤楼演出经典好戏  22-02-13
常德汉剧名老艺人口述历史采集工程启动  22-02-04
2022年广东汉剧春节戏曲晚会  22-02-03
排行榜
汉调二黄简介  12-08-20
龙岩市艺术学校  12-06-04
汉剧《二度梅》剧情梗概及唱词  17-08-17
广东汉剧《百里奚认妻》  09-10-15
汉剧《宇宙锋》  10-11-04
安康汉剧  08-03-06
京剧、汉剧是一家  08-04-01
汉剧当家青衣王荔 最美王昭君  14-07-18
龙岩市汉剧团演出《采茶灯》  14-08-12
龙岩的传统文化  1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