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淮剧团十分关注淮剧基础理论建设。今年正值筱文艳诞辰100周年,剧团积极推广落实淮剧基础理论建设项目,先后开展了《百年淮衣—淮剧服饰美学的百年变迁》课题研究开题专家会、《筱文艳演出剧本选》《筱文艳演出曲谱集》书稿审定会。
今年,上海淮剧团将出版《筱文艳演出剧本选》和《筱文艳演出曲谱集》以纪念淮剧一代宗师筱文艳诞辰100周年。
对于筱文艳老师的演出剧目及唱腔曲谱的整理工作,剧团一直抱以认真的态度,为了保证整理内容的完整性、全面性和严谨性,剧团于3月2日开展了书稿审定会,业内多位专家老师应邀与会,会议由上海淮剧团副团长管燕草主持。
上海淮剧团副团长
管燕草:
首先感谢各位专家老师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会议。各位前辈们都是对淮剧特别熟悉和了解,并十分关心我团的发展。为纪念筱文艳老师诞辰100周年,这两本书我们准备了很长时间,花了很大的心血和精力。在此,请老师们多多提出想法和建议。
会上,上海淮剧团团长龚孝雄对各位专家老师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并简单讲述了淮剧基础理论建设项目的进程及目标。
上海淮剧团团长
龚孝雄:
今年正值筱文艳诞辰100周年,明年是上海淮剧团建团70周年,有很多剧团足迹和美学总结值得流传下来,例如筱派唱腔,剧团建团以来的原创作品,淮剧衣箱,梁伟平艺术评论集,唱腔声腔研究等。各位专家老师对淮剧非常了解,在这里请老师们把关,提出书中遗落的内容和问题,帮助我们做好书籍的完善工作。
《筱文艳演出剧本选》和《筱文艳演出曲谱集》内容整理的负责老师陈忠国老师、庄祥伟老师分别对现阶段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汇报。
陈忠国:
目前剧本选择主要为解放后,以筱文艳老师首演为主,有影响力的、代表性的、接受度高的剧本,部分有时代局限性的剧本,因其中有流传至今的经典唱腔,也同样被收录其中。所有剧本基本上都是原汁原味,没有进行过加工。这样有利于了解早期淮剧的基本创作和筱文艳演出的剧目概况。
庄祥伟:
我接触这项工作的时候,信心满满,但却也遇到了一些难题。这次的唱腔曲谱能收尽收,早期作品通过盒带收集,一方面盒带数量不多,另一方面是质量问题导致的唱词缺失。我们通过反复不断地听录音和校对,尽全力补救,将所有风格的唱腔都选择出来。后期,我们将核对剧本,做到唱腔和剧本合拍。
紧接着,各位专家老师从书籍的总体框架、重点难点、资料准备、存在问题与进一步完善的方向等方面展开讨论和发言。
朱恒夫:
我对淮剧有着浓厚的感情,所以此次参加书稿审定会,我十分激动。上海淮剧团此举十分有意义,一是缅怀、颂扬老艺术家,并让后辈铭记。二是能为戏曲提供优秀剧本,提供改编素材。三是提供优秀读物。四是为淮剧研究提供一手文献资料。建议更加全面地罗列出筱文艳老师的演出剧目以反映她的艺术道路。再者,在剧本前附加有吸引力的、引导性的剧情概要或导读。演出与获奖情况也不可或缺。
孙重亮:
此次书籍的编辑出版,上海淮剧团可谓是功德无量,这也体现了淮剧人的文化自信。筱文艳老师对淮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既是为她,更是为淮剧,做剧本选和唱腔选,都非常有意义。其中,唱腔曲谱可以更丰富一些,并要和剧本合拍。因为唱腔是具有随意性和复杂性的,所以要落实到演员。我希望淮剧团此类工作能继续下去,为后人留下一笔很好的文化遗产。
沈鸿鑫:
我对筱文艳老师印象很深,她十分重视剧本创作,经常和文化局的创作部门进行探讨。她是淮剧的开拓者,是一面旗帜。上海淮剧团的档案工作一直做得很好,走在前沿,此项目也是非遗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推动剧种发展的关键之举。建议剧目选择可以再进行提炼,首演的日期、地点,演员阵容、编剧导演及获奖情况可以作为文献资料附加在后。
方家骏:
今年是纪念许多老艺术家的大年,是一个时代的总结,非常重要。有些事物可能因为时代条件而流失了,所以在当下,我们要仔细、准确地做好资料的保存工作,为后人借鉴、保留、传承。针对筱文艳老师的书稿内容,我的建议是作为专辑,一定要有高质量的“序”,对筱文艳表演艺术的成果和特点,作权威性的阐述和定论;编后记,我们的困难及编辑思路,要告诉后人;作筱文艳老师的年度表,供非专业人士阅读;在内容分类上可以再细化,开本类型上要做好考虑。
秦来来:
我对上海淮剧团和筱文艳老师是有深厚感情的。我认为剧团领导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筱文艳老师在上海淮剧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在群众当中有着雄厚的基础,这让淮剧在上海的地位得以很大的提升,给淮剧带来新的气象。针对剧本和曲谱的整理,我的建议是,要以唱腔唱词为主,要合拍,可以把流传下来的经典唱段罗列出来,有利于推广普及。
罗怀臻:
很高兴那么多淮剧朋友,对淮剧抱以许多的期许和感情。一个时代,一个剧种,几个形象,几出代表剧目。我们记录资料的方式从纸质到音像,再到数字化。而如今,很少有人有耐心去做纸质记录整理工作,上海淮剧团却对此持之以恒,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大家做这项工作,不仅仅是为了传输淮剧知识,更多的是传承。整个内容当中,要着重考虑每个剧本的意义,不能止于文本,并且要以此次项目为契机,把淮剧的数字工程做得更好。今年筱文艳老师诞辰100周年,明年剧团建团70周年,都市新淮剧30周年,这些都是推动中国戏曲发展的动力源,要抓住重要节点,迎接淮剧的一个盛期。
(根据会议发言顺序进行排序)
《百年淮衣—淮剧服饰美学的百年变迁》
课题研究开题专家会
去年,上海淮剧团开展了《百年淮衣—淮剧服饰美学的百年变迁》课题研究开题专家会,该课题的主要意义为通过回溯地方戏曲衣箱产生的原点,梳理其发展脉络以总结经验;将传统性戏曲实践的口口相传以理论文字为依据作记录;增进业内外从业人员对地方戏曲服装造型的全面了解。业内多位专家老师参会,会议主讲人为上海淮剧团创作部服装设计周月。
会议开始,上海淮剧团团长龚孝雄向各位专家老师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单介绍了该课题的选择原因与研究现状,同时,表达了对此次会议的良好祝愿。
上海淮剧团团长
龚孝雄:
一个院团应该有一定的理论和学术积累,借着筱文艳诞辰100周年和即将到来的建团70周年之际,我团想推出一批基础理论建设项目,针对淮剧的时代发展做一个具有全面性、理论性的总结和回顾。此次,从淮剧服饰着手,我希望各位老师能对周月编辑的书籍多提建议,予以支持和帮助。
会上,各位专家老师积极献计,在《百年淮衣—淮剧服饰美学的百年变迁》课题的细节和提升上群策群力。
陈忠国:
能在服饰方面做研究,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想法,对此,我非常赞赏上海淮剧团。这个课题整体思路和结构铺盖清晰,但在时间脉络的划分及标题设置、板块分类上有待探讨,要反复推敲,以简练的语言来表述研究课题的历史沿革和来龙去脉,尽量准确地指出课题研究的范围和概况,并且在整体内容方面再充实一点。
沈伟民:
戏曲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服饰这一块是相当重要的,它是对人物性格的规划和表现,对剧情的认识和了解,对观众的吸引和感染。上海淮剧团能作这方面的研究,必定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值得称赞。对于每一章相对应的小标题,希望按照客观历史的演进,从逻辑关联上再梳理一下,再精准一点。在内容方面,对于特定时代的表述需要客观清晰,并且在深度上再作加强。
单跃进:
一个剧团在艺术创作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基础建设,服饰是一个方面,上海淮剧团能够以此着手,难能可贵。开题首先要清晰研究对象,然后再将内容提纲具体化、深化,这一点希望有所改进。再者,研究方法要多样化,要多采取民间调查,这也是真正的难点所在。其次,思路要准确,要在细化分类服饰的同时,表达出淮剧的文化特征,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李伟:
这个课题非常值得去做研究,随着我们对资料的发掘越深,我们就会越了解那个时代,然后从中再不断发现问题。我建议,要清晰研究对象,文字处理及内容逻辑上需加以完善。一个是知识体系要梳理到位,另一个是理论创造,在知识梳理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些理论话语,最后是实践意义,提炼出的理论是否能指导实践,需要作反复研究。希望能借此机会把整个淮剧服饰的历史得以展现。
潘健华:
看到剧团领导用心地将服饰这一块作为基础理论建设的分支来做研究,内心十分感动。对此,我有三方面建议:第一,方向要明确。大标题的设置需要不断斟酌;第二,研究要以点带面。这样作为院团的基础理论建设才会更加永恒;第三,要彰显个性特征,将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性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再作市场调查,将理论内容更加细化、精准化。
曹林:
能够在艺术生产的同时做学术研究,上海淮剧团真是令人敬佩。团领导鼓励年轻学者做研究的做法同样令人称赞。针对这本书籍,我的建议是题目的设置有待考量;研究方法上要做纵向和横向的考虑,纵向以百年发展史为准,横向以风格研究为主;内容上要突出重点,要有取舍。在资料的选择和汇集上,可以考虑形成一个可视可听的,具有远瞻性的库,有利于以后院团的资料整合和普及运用。
曹凌燕:
首先要表达一下我的敬佩之意。一个剧种的理论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上海淮剧团现阶段做的工作相当有价值。我也很意外,剧团会选择从服饰方面入手,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我认为,先要把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以时间为序,以历史为序,把框架搭好。在表述方面,要更加清晰,要把概念内涵表达清楚。在内容方面,要多角度、多纬度地看,要再丰富一些。总体要前后对应,呈现脉络感,通过对衣箱的挖掘展示整个剧种的发展史和美学追求。
(根据会议发言顺序进行排序)
会议最后,针对各位专家老师提出的建议,周月表示感谢并谈及了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上海淮剧团
创作部服装设计
周月:
感谢各位专家老师提出的建议,在后期我会及时将内容和框架重新梳理。这是我首次尝试写书,在这里要感谢团部领导的培养与鼓励。写书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学习,在原有的知识储备上进行更新与增强,在对资料反复研磨的过程中,我又重新审视了自己所学到的淮剧理论,这种感觉是幸福的,是充实的。我会继续努力,不负各位专家老师对我的期望。
《百年淮衣—淮剧服饰美学的百年变迁》课题研究开题专家会、《筱文艳演出剧本选》《筱文艳演出曲谱集》书稿审定会的成功召开肯定了上海淮剧团在开展淮剧基础理论建设项目中的尝试与努力。该项目仍在继续开拓中,我们将汲取各位专家老师的建议和想法,不断进步、完善研究,将宝贵的淮剧历史、文献资料得以保留并代代流传。